tcdcaservice@gmail.com
+886 903304301
    Home / 好書推薦 / 【好書推薦】說不出的故事,最想被聽見

【好書推薦】說不出的故事,最想被聽見

0

鐘穎 / 高雄中學輔導主任


心理治療的模式在這三十年來歷經了相當大的轉變。長期的心理分析漸漸讓渡給短期的治療取向。這樣的好處是,諮商師逐漸走進社區,心理治療也轉形成家庭醫學,輕薄短小成為主流,方便問題隨時處理。短暫的心理諮詢需求日增,長期的心理諮商日減。廣而淺的諮商模式服務了更多的民眾,深度而長期的心理治療就難免日漸衰微。但長期的心理治療是否不再為人需要,這本書用說故事的方式給出了答案。

本書的作者史戴分 ‧ 葛羅姿被譽為英國最會說故事的心理分析師。由於他的諮商取向偏向長期的分析,因此我們會發現故事中的當事人,他們內在的真實痛苦有機會能在一個穩定而持久的諮商環境裡逐漸成形、浮現,說不出口的故事便隨之而生。這個過程常歷經數年之久,治療者在漫長的傾聽中,將自己投入到與當事人的關係裡反覆煎熬,期待著某一刻的會心與碰觸,而後治療者總會發現,我們真正想要的竟是這麼單純:想被愛、被關心、及被擁抱。

這些幼時未被滿足的情感一再地回頭要求我們正視,他被扭曲成各種樣態:憤怒、挑釁、性成癮、工作狂、乏味、強迫性地專注細節、說謊等等。諮商師必須瞭解,這些行為本身就是一種溝通, 然而它們透過潛意識的偽裝,已將自己的原貌改變到我們再無從去辨識。治療者就是這樣的人物,我們等待、我們靜默、我們深思, 在看似毫無進展的療程中,實則諮商師與個案的心被緊緊地聯繫在一起,那關係是獨特的、深入的、有時又顯得劇力萬鈞。

我很喜歡其中的兩篇故事。

第一篇是〈謊言背後的秘密〉,說謊成癮的菲利普,他總是對周遭的每個人撒謊,直到有一天他騙女兒說自己的法文相當流利以贏得女兒的尊敬,但事後卻被女兒發現這是謊言。7歲的小女兒並沒有拆穿爸爸的謊話,只將頭別了過去,但這個舉動卻開啟了菲利普的治療之路。在經過長期的諮商之後,治療師才瞭解,他的慣性說謊原來源自他幼時與母親的關係。母親在生下雙胞胎弟弟後,沒有足夠的時間來照顧菲利普,菲利普於是出現了小孩常見的退化行為:尿床。但母親總是很貼心地洗乾淨他的衣物與棉被,並小心地不對他提起,她還保守這個秘密不讓父親知道,以免父親對菲利普生氣。菲利普的尿床與母親的沉默形成了一種特殊的關係,母親在他12歲過世後,這樣私密而又充滿默契的關係戛然而止。於是他開始編造各種謊言,藉著操弄人際情境來讓對方保持沉默。其實他是想重現他與媽媽間的親密時光,用以記住他的母親。

第二篇是〈憤怒幫我們驅離悲傷〉,這篇的案主是一位9歲的小男孩湯瑪斯,受家暴的他也出現了嚴重的攻擊傾向。精神科會診的結果,他被診斷出可能患有亞斯伯格症、妥瑞症或前精神分裂症。他用各種方式挑釁醫護人員,使大家或者畏懼他或者對他動怒。諮商師在長達一年半的分析過程中,心情也擺盪在這兩極中,因為小男孩會不斷地對他吐口水來挑釁他。最後他在尋求督導後發現,或許是小男孩需要有人對他生氣。這個僵局對治療者跟個案都起了作用,因為「生氣」表示對他有期待,湯瑪斯想要的就是這個。作者在回顧這次的治療時,他明瞭當時的困境其實是源於雙方都不忍心去揭穿一個真相:其實湯瑪斯永遠不會好了。這個令人難過的悲傷使小男孩強迫性地重複著挑釁他人的行為,他希望自己有機會好轉,跟其他正常的小孩一樣,可以上學、可以融入這個社會。但他注定是個與旁人不同的異類。

這兩篇故事讓我心裡大受震動,人哪!多麼複雜又脆弱的存在。在那個終於被理解的瞬間,安慰與解脫也隨之出現。諮商總會有那麼一兩次神奇的時刻,兩顆心,在漫長的遊蕩裡終於你碰見了我,我碰見了你,他們之間或許帶著距離,但卻能無隔閡地觀看著對方,彼此不發一語。當那一刻出現,許多諮商師心裡會明白,諮商已告一個段落。這當然不是說當事人的不適應行為與信念將會自此消失,得到改進。個案還需要一段不短的時間發展出替代性的行為與認知,但最重要的insight已經出現,他終於明瞭是自己的選擇讓他成為今天這個模樣。而一旦人認知到自己的選擇,維持主訴問題的基礎就會搖搖欲墜,漸次讓位給新的可能。

但讀者有可能誤會,以為諮商師的工作就是聽故事,然後給出合理的回饋。其實諮商師的聽,不僅是大腦與聽覺器官的聽,而是用心傾聽。我們關注的不是案主如何解釋自己的生活,而是他如何解釋這個解釋。像剝洋蔥似地,我們自生命的表象層層深入,迂迴在蜿蜒的小徑。許多時候,我們會懷疑自己是否迷路。不安籠罩著雙方,在諮商結束時,恨不得能使一切重來。有時治療者就是失去了自信,不確定剛結束的諮商過程中,彼此的討論有沒有機會帶出不同的空間。或感嘆著眾生的苦痛何其多,而我們能給的卻何其少。在聽無可聽之際,我們才有機會明瞭,這個「無可聽」的背後原來還藏有一堵未曾發現的牆,沒被體貼到的需求就躲在那兒。

我們會詛咒苦難,誰不是呢?但苦難的存在其實是人類意義的泉源。在苦難中,我們掙扎。但助人者的工作是能夠安穩、持續地陪伴個案,並在個案掙扎的時候與他一同走過黑暗的時刻。因為有治療師當伙伴,那錯過的便重新尋回,偏失的便重新修正,苦難成為了滋養,使我們內在的生命之樹結滿果實。

本文章刊登於第20期電子報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