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dcaservice@gmail.com
+886 903304301
    Home / 生涯專論 / 【生涯專論】大陸地區高校學生就業指導課程開設狀況與發展動態

【生涯專論】大陸地區高校學生就業指導課程開設狀況與發展動態

0

方雅靜、趙佳菲 / 同濟大學學生就業指導中心


 

摘要

就業指導課程是開展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重要載體,在大陸地區,高校學生就業指導課程在不同階段具有不同特點,當前,大陸地區高校學生就業指導課程已經實現全面普及,並且在一定程度上達到分層分類指導。但面對高校學生就業工作的新形勢和新挑戰,高校學生就業指導課程的建設仍有改進和完善的空間。

關鍵字:高校、大學生就業、就業指導課程

 

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和就業品質是衡量高校辦學水準的重要指標,在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就業壓力較大的背景下,提升人才培養品質,為社會輸送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人才,是高等學校履行育人使命的重要職責。大學生的培養品質取決於人才培養的整個環節,高校學生就業工作部門在人才培養的出口環節承擔重要角色,在高校學生就業工作中,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是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力的重要教育管道。受到高等教育改革、社會發展變遷、教育對象變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大陸地區高校學生就業指導課程經歷從無到有,從單一到多元等一系列變化。現階段,如何進一步提升高校學生就業指導課程的實效性和吸引力,是擺在廣大高校學生就業工作人員面前的重要課題。

 

一、大陸地區高校學生就業指導課程開設的背景

1909年,美國波士頓大學教授弗蘭克·帕森斯(Frank Parsons)在其撰寫的《職業的選擇》一書中,第一次提出“職業指導 (vocational guidance)”這一術語1。在大陸地區,隨著大學生就業工作背景和環境的變遷,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內涵和外延都在發生變化。1999年開始的高等教育擴招啟動了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變的進程。在此後幾年時間裡,高等教育的規模不斷擴張,與此相對應的是,高校畢業生人數直線上升,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每年二、三十萬人,到如今的突破七百萬。與之相聯繫,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經歷了統包統分2、改革調適以及市場化政策3實施三個階段,同時,高校的學生就業工作歷經從傳統的就業指導模式向生涯輔導模式轉型。

隨著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人數逐年遞增,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日益成為社會大眾關注的熱點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與高校畢業生就業直接相關的就業指導工作被提上議事日程且受關注度日益提高。現階段大陸地區高校的學生就業工作職能包括“教育、管理、服務”三大部分:“教育”職能包括:開設就業指導與生涯教育相關課程、提供個體與團體生涯規劃諮詢服務、編印生涯教育宣傳材料、進行大學生就業資料分析、開展大學生生涯教育研究等;“管理”職能包括:畢業生就業方案的編制與上報4;畢業生離校手續的辦理;校院兩級學生就業工作的管理與推進等;“服務”職能包括:面向學生、用人單位、學院(系所)、其他職能部門等群體和機構的服務。

開設“就業指導課程”是履行高校大學生就業工作“教育”職能的重要工作內容。在行政檔中,“就業指導”的概念最早出現於1989年教育部頒佈的畢業生就業中期改革方案。後來在《高等教育法》中,以法律條文的形式作了明確規定:“高等學校應為其畢業生和結業生提供就業指導與服務。”51988年:國家教委高校學生司出版《大學生求職擇業指導》;1995年:第一版教材《大學生就業指導》正式出版(1998年、2001年 兩次修訂);2003年4月,教育部提出了“加強畢業生就業指導,將就業指導課作為學生思想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並納入日常教學”6的要求;2007年,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切實做好2007年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國辦發〔2007〕26號)要求:“將就業指導課程納入教學計畫”;教育部《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教高廳〔2 0 0 7〕7號):“從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開設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並作為公共課納入教學計畫經過3-5年的完善後全部過渡到必修課。”基於工作環境的變化和上級主管部門的明確要求,目前,在大陸地區高校基本實現就業指導課程的普及,紛紛開設了相關選修課或者必修課。

 

二、大陸地區高校學生就業指導課程的現狀與特點

本文所指的“就業指導”課程,是在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的背景下相對於傳統的畢業生思想教育而提出的概念,包括:“就業指導”、“職業指導”、“生涯規劃”、“生涯輔導”、“職業規劃”、“職業發展教育”等內容。

1、從就業指導向生涯教育轉變

如前文所提到的,大陸地區高校學生就業指導課程的開設,最初是基於畢業生總量激增,畢業生就業壓力日益顯著的背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設的“就業指導課程”主要是以就業擇業為導向,課程內容主要圍繞:就業管道、就業資訊、簡歷製作、筆試、面試技巧等問題,選用的參考教材也多為:《職業指導理論與方法》(朱啟臻,1996)、《大學生職業指導教程》(熊治梅,2002)、《大學生職業生涯輔導》(北京高校學生心理素質教育工作研究中心組織,2008)等職業指導類書籍。21世紀初,發端於美國的生涯教育理念被大陸地區高校逐步引進,外延廣於“就業指導”或“職業指導”的“生涯教育”理念逐步在大陸地區高校傳播和普及。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 》(中發【2004】16號)發佈,中共中央關於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進一步深化,大學生就業工作作為高校學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向大學生的職業發展教育被納入高校的就業指導課程的重要內容,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已成為高校人才培養工程的重要內容。

在“生涯教育”理念指導下,高校“就業指導”課程的內容有了很大擴展,包括:“對自我的瞭解,對職業世界及其他有關影響因素(如工作者的態度、訓練等)的瞭解, 對休閒活動對個人生活的影響與重要性的瞭解, 對生涯規劃和生涯決策中必須考慮的各種因素的瞭解, 對在工作與休閒中達成成功或自我實現所必須具備的各種條件的瞭解”7。課程種類也更為豐富多樣,以同濟大學為例,除了有針對高年級同學開設的《職業指導》課程,還有面向中低年級學生開設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職業發展與自我管理》、《職業心理學》,以及拓展大學生創新創業精神的《大學生創業基礎》、《創業案例分析》,針對女性職業生涯規劃的《人力資源管理與女性職業生涯規劃》等。與這種轉變相對應,以“大學生生涯規劃教育”為主題的理論成果大量湧現,據不完全統計, 目前己出版的生涯規劃類相關教材達到數千冊。

2、從畢業教育向全程教育轉變

面對高等教育從精英走向大眾,大學生就業壓力成為社會熱點,1996年,國家教委發文要求各個高校成立畢業生就業指導機構,開啟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新時代,但最初的高校學生就業工作主要集中在畢業生群體上,與之相對應,高校的就業指導課程著重於提升畢業生的就業成功率,其內容主要集中在畢業思想教育、形勢政策介紹、就業程式和法律諮詢、就業資訊收集與整理、就業管道拓展等方面,並且,就業指導課程開設的物件也主要是面向畢業生。

然而,高校並不是社會勞動力市場的人力資源定制“工廠”,高校承擔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的重要職責,同時,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夠提升的。隨著生涯規劃理念的引進和普及,高校就業指導課程的教育目標有了擴展,基於職業生涯不等於就業培訓,而是從職業自我的認知、職業興趣的培養、職業能力的獲得、目標職業的選擇與獲得、入職適應、崗位勝任,直至完全退出職業勞動這樣一個完整的職業發展過程,面向大學生的就業指導課程已擴展到高校人才培養的全程環節。當前,大部分高校的就業指導課程已前移至學生入校時,在新生入學階段幫助大學生儘快適應大學生活,認識自我,明確目標;在大學生中低年級階段,促進大學生在大學學涯期間不斷自我完善,提升就業競爭力;在大學生畢業求職階段,協助大學生實現求職目標,為走向社會,實現個人價值做好準備。

3、從講授教育向互動體驗轉變

自教育部《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教高廳〔2007〕7號)檔的發佈以來,各高校將就業指導課程列為選修課或必修課,從教學計畫安排中給予就業指導課程一定學分。例如:清華大學面向本科生開設32學時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選修考試課;寧夏大學開設系列《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主題講座,組織理論學習和實踐教學;武漢理工大學成立職業發展教育教研室,針對大一學生開設32學時,2個學分的《大學生涯規劃與職業發展》選修課,講授職業生涯基本理論、職場認知、自我認知、職業心理測評、大學生生涯規劃制定與實施等知識;針對大三學生開設18個學時,1個學分的《大學生就業指導》,講授求職定位、搜集就業資訊、面試、簡歷製作、擇業心態管理等8。在大陸地區,高校的就業指導課程已經實現從無到有,基本普及的態勢。

進入2000年以來,隨著生涯教育理論和理念在大陸地區的普及,以及新時代大學生群體的變化和新需求的顯現,高校的就業指導課程也在發生變化和轉型。“每個人都是自己的生涯規劃大師”,在生涯規劃成為高校就業指導課程重要內容的情況下,基於生涯規劃的理念,如何促進教育對象更多的參與,成為高校就業指導課程轉型的方向。在課程的設置上,各高校逐漸重視小班化、參與式、體驗式來增強課程的互動性,以提升課程的感染力和實效性。在課程形式上,除了在課程中採用案例討論,模擬面試等活動,提升學生的參與度,還在課程之外,輔以職業測評、網路課堂、校友講座、實地參觀、相關競賽等豐富的活動,拓展學生學習生涯規劃知識的管道和平臺。同時,大部分高校都成立“學生職業發展社團組織”,加強學生的自我學習和互助學習。例如,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寶潔學生職業發展協會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職業發展月活動,包括:邀請職業人士或就業 / 職業生涯方面的專家老師開展講座,安排企業進校宣講,開展社會調查、企業參觀、職業沙龍等。各類豐富多樣的活動與傳統的課堂教學形成互補,有利於就業指導工作的深入開展和有效開展。

 

三、大陸地區高校學生就業指導課程的問題與挑戰

雖然大陸地區的高校基本都已開設有就業指導類課程,但大學生就業指導和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開展也不斷面臨各種困境和挑戰,就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的建設而言,如何在普及的基礎上實現優化和提升,是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就業輔導和職業發展教育不可回避的問題。

1、授課師資的專業化水準亟待提升

早在2002年,教育部教學﹝2002﹞18 號檔已強調指出:“要儘快提高就業指導教師隊伍的整體業務素質,把就業指導教師隊伍建設擺到整個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位置,努力提高就業指導隊伍的專業化和職業化水準。”從高校就業指導的師資現狀來看,輔導員、黨政幹部、專職人員是目前高校學生就業工作人員的主力,也是當前高校開設就業指導課程的主要師資來源,這些人員具有學科背景多元、工作內容龐雜、職業發展多變的特點。雖然各高校都對授課教師有一定的規範和約束,比如:在獨立開設課程前,需要授課教師擁有教師資格證,接受過職業生涯規劃理論系統認證培訓,經歷過聽課和試講環節等過程。但當前高校就業指導課程授課師資專業程度不夠的問題確實在一定程度上顯現,表現在:高校就業工作人員的高流動率;帶來以這支隊伍為主力的高校就業指導課程授課師資的不穩定;面向高校就業指導課程授課師資的基礎認證培訓普遍推廣,但專業進階培訓缺乏;高校就業指導課程授課師資工作內容繁雜,缺乏對就業指導課程的鑽研等。

 2、課程內容的本土化開發有待研究

眾所周知,職業指導工作最初發祥於美國。至今,與生涯規劃相關的經典理論與前沿理論均來自西方,在生涯教育領域西方豐碩的理論成果和系統的學科體系,既成為華人生涯教育理論的重要參考,也構成華人生涯教育理論本土化的桎梏。目前,大陸地區在就業指導課程中介紹的生涯規劃理論、運用的生涯測評工具和講授的生涯規劃步驟,基本都是來源於西方理論和工具的中文版。構成這一現狀的成因是多元的:一方面,高校就業指導課程授課師資接受的各類專業機構的培訓,大多是從國外認證機構引進的培訓專案,其體系、內容均根源於西方;另一方面,高校就業指導課程授課師資以兼職為主,受到學科背景、工作負荷等多種因素的限制,授課教師主要將自己接受的培訓內容移植到大學生就業指導的課堂上,而較少做符合本地區、本校和特定年級的大學生需求的課程研發。雖然目前在大陸地區與高校就業指導課程相關的教材類書籍數量很多,但其理論基礎脫離不了西方的生涯規劃理論痕跡,不同教材之間的區別僅限於“術”的層面,缺乏被大家公認的具有權威性的高校就業指導課程教材。在高校就業指導課程設計上也尚未形成適應不同年級學生需求的系列就業指導課程體系。

3、教學實踐的全員化參與需要重視

畢業生的就業品質取決於人才培養整個環節的教育水準,高校學生就業指導課程的成效固然與課程本身的品質有密切聯繫,但寄希望於每週2學時的課堂教學就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顯然是不切實際的。在高校就業指導課程逐漸走向全程的過程中,全員化參與也是提升大學生就業指導和職業發展教育效果的關鍵因素。全員化參與中的全員,就是承擔大學生就業指導教育的主體不僅限於就業工作人員,還包括專業教師、其他職能部門工作人員、大學生本身,以及學生家長,所有相關主體都應對生涯規劃的理念有所瞭解,首先明確大學生自身是自己生涯規劃的第一責任主體,同時,要瞭解生涯規劃與生涯發展一樣是一個過程,需要養成的時間。全員化參與的實現,將有助於生涯規劃理念在大學生校園生活各個環節的滲透,實現大學生就業指導的“潤物細無聲”,提升大學生自我規劃的自覺性。

 

在就業指導課程已經成為高校課程教學重要組成部分的情況下,進一步提升課程品質和課程效果,是下階段高校就業指導課程建設的方向,面對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需求,高校就業指導課程的建設必須與時俱進,加強與教育物件和教育環境需求相適應的授課內容、方法和模式的品質提升。


[作者簡介]

方雅靜(1982- )女,上海,同濟大學學生就業指導中心,講師,從事高校就業指導與生涯規劃研究

趙佳菲(1985- )女,上海,同濟大學學生就業指導中心,從事大學生就業指導與生涯規劃研究

[註解]

1轉引自:吳祠珍.美國高校就業指導理論與實踐[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6,24(1):104

2統包統分:即考生上大學學費由國家包下來,畢業後由國家包分配。

3實施市場化就業政策後,“自主擇業、雙向選擇”的時代來領。

在大陸地區,教育部于畢業生畢業當年統計各高校畢業生就業率,要求各高校上報畢業生的畢業去向。

5池忠軍.簡論大學生就業指導的理念及其模式架構[J].中國高教研究,2002,(5):88

6教育部關於進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若干意見[z].教學[2003]6號

7王昕.美國生涯教育及其對我國大學生就業指導的啟示[j].教育探索.2007(7):137

8轉引自:樂曉蓉.高校體驗式生涯規劃教學設計研究.華東師範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論文.2008:2

本文章刊登於第16期學會電子報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