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芝儀 / 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系教授
清晨七點,奮力搖醒熟睡夢鄉的女兒,催促睡眼惺忪的她梳洗打理,然後匆匆帶著書包、麵包和奶茶,七點二十分已駕車抵達校門口,開啟國中七年級新生的一天生活。回想一年前此時,女兒剛到美國匹茲堡就讀初中六年級的光景,只須趕赴七點五十分暫停社區門口的校車及八點十分第一堂課,還可多半小時的睡眠時間。
從美國公立初中回到台灣公立國中,感觸最深的是美國那套尊重學生個別差異的教育理念和做法,恐怕很難移植,或者橘越淮而為枳。台灣整個教育環境的原始設計,應是為了便於教師進行課程教學和行政管理,而不是為了啟發學生個別學習潛能、能力發展和自主管理。根深柢固的觀念形塑成僵化的教育思維和制度作法,似乎不是幾位教育學者專家們大聲疾呼或修改法令可以輕易撼動。
去年八月中帶著孩子到所屬學區教育局報到,學區即安排專人和我們初步面談,以瞭解孩子轉學進入學區的來龍去脈,並讓我們明白學區和學校的大略情況和處理流程;緊接著安排孩子接受英文和數學兩科測驗,確定孩子的程度,作為分班的參考。學校諮商師打電話來約好測驗時間,初次帶孩子到學校拜訪,就感受到學校雖然基於安全理由對外門禁森嚴,接待的老師們倒是個個面露笑容、和藹可親。隔天學校諮商師再次致電告知,依據測驗結果,孩子的英文表達溝通程度尚佳,不必修習學校特別為外國學生開設的ESL課程,可直接入班和同儕一同學習,不過會安排比較基礎的閱讀和寫作課程;數學則因其在六年級測驗上獲得滿分,必須再次接受七年級數學測驗,以判斷適切的安置方式。測驗成績出爐之後,諮商師再次致電與我們商議,因孩子在七年級數學的達成率是85%,雖然達到可直接安置於八年級數學班的水準,但因有些代數的術語和觀念尚未精熟,且又是初來乍到仍需適應,所以學校建議先安置於七年級最高階(第四階)的數學班,一段時間之後,如果孩子發現不適合,可以再討論是否調班。入學前短短一周和學校的往來溝通,就讓我們對這個學區和學校在判斷孩子學習潛能和引導適性發展的專業和重視,感到肅然起敬。心中更洋溢著滿滿的感動和對於學校的信賴。
今年七月初帶著孩子回到台灣的公立國中報到,這次趕上和所有新生一起參加國文和數學的分班測驗,據說,學校會依據學生程度進行S形編班,讓各班學生程度分佈盡可能均衡,以達成「常態編班」。這似乎就是台灣教育體系最為強調的安置策略了,無所謂「個別差異」。
接著,她因小學數學和自然兩科成績優異,曾經和同學一起參加全國科展競賽榮獲小學組數學科第一名、且有多次科學與數學競賽獲獎的佳績,申請參加市政府辦理的學術性向資賦優異鑑定,好不容易列名於八月中旬公告的複試通過名單上,加註「由學校提供數理資優方案服務」的安置建議。不過,開學以來,不僅學校尚未提出「數理資優方案」的具體方式內容和我們溝通,甚至當心急如焚的我們主動向學校爭取符合「特殊教育法」所規範的「適性教育」措施時,卻似敲擊到這個僵化教育體制的銅牆鐵壁,觸動了敏感神經而引發的一波波反作用力,令人不得不憂慮孩子如何在這個高呼「適性教育」口號卻毫無實質作為的台灣教育體系之下自處。當「適性教育」或「適性輔導」成為十二年國教虛有其表、華而不實的美麗包裝,孩子究竟會從這樣的教育思維下學到了什麼?或者,只好換個正向的角度思考,這些挫折和磨難,也許可以淬煉出孩子更為強韌的挫折容忍力和抗壓力,也許對於她未來更長遠的生涯發展,會是一個激發自我轉變的契機!
孩子曾經因應英文寫作課程的「比較」主題,書寫了他心目中對於美國學校和台灣學校的比較。她說,美國學校的優點是給予學生比較大的自主空間、老師幽默風趣且尊重學生、經常可以和同學一起討論和合作,而且不須和其他同學比較成績(因為每個學生的課表都不一樣);缺點是課與課之間僅四分鐘休息時間實在太短,也因為課表不相同,很難有充分時間和好朋友聊天聊心事。台灣學校的優點則是一班同學每天一起共度八小時,可以非常熟稔且建立比較深厚的情誼;但是老師教學常常必須趕進度,比較沒法安排多元化的活動,而且考試後就不得不和同學比較成績。我想,「比較」確實是人的思考慣性之一,無論是老師、學生或家長,都必然會將不同的學生、教師、課程、學習環境、教育制度等放到心理天平上衡量,發現自己情感和理智上的偏好,做出選擇行動。當然,不是每個孩子都有機會能選擇他所偏好的同儕、師資、課程或學習環境。因此,身為家長或輔導人員,究竟是協助孩子調整自己的心態來適應環境所施加的壓力和磨難,或是努力促成環境或多或少的重整,以使之更適合置身於環境下個人的成長和發展,始終像是天秤上的兩端,各有所堅持。如何叩其兩端而竭焉,則是調整、改變與抉擇的智慧。
美國學校的做法,應係瞭解「比較」的不得不然,進而試圖引導學生從多元化角度去思考優缺得失,不盡然能找到完美或盡如人意的最佳方案,但或者能在多方衡量下更深入明白每一抉擇背後所底涵的思維、信念或哲學,堅定信念,闊步前行。就以每位學生的課表安排來看,相信必然是老師們在開學之前費盡心思、絞盡腦汁的成果。如何使學校的課程規畫盡其可能適合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需求?如何讓每位學生都能從其個人課表中獲得最佳的學習經驗?如何兼顧青少年學生的同儕互動與多元活動需求?如何檢視課程教學和學生學習成果真正能達成所揭示的教育目標?以及如何讓家長對於學校的教育活動和成效品質感到信賴且放心?在在需要細膩、詳盡且周延的規劃和務實的執行。
作為對孩子具備監護權的家長,我從很多面向感受到美國學區和學校的用心。除了前述和學校諮商師的溝通之外,學區教育局在開學第一週邀請所有新轉入學區的家長茶敘,各部門主管輪番上陣向家長自我介紹,並簡要說明相關政策、作法和近年成果。學校的親師座談,家長拿著自己孩子的課表跟著跑班,認識每一位任課老師,聆聽其課程簡介、作業要求和評量方式,瞭解該如何和教師合作以協助孩子的學習和發展。一旦各科教師針對孩子課堂表現、課後作業或成就測驗等進行評分,我的電子信箱就會收到來自「學生資訊記錄平台」自動寄發的通知,即時瞭解孩子在學校的各項表現情形,評估是否符合期待。剛開始有幾次,看到孩子某科作業成績記錄是50分或0分,一問之下,才知道老師是不會催學生交作業的,如期完成準時繳交就是100分,隔天遲交成績折半,第三天再沒交就以0分計算,沒有商量餘地。從此,孩子每天臨睡前一定會仔細檢查作業是否完成、是否帶齊。這讓我深切明白,培養孩子具備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是這個評量系統的目標之一;而即時的成績回饋,讓家長承擔起教養的責任,和孩子一起為達成自己的學習目標而努力。此外,每學期一次由學區統一辦理的學科標準化成就測驗,則是讓學區、學校和家長明白每位學生的學習精熟程度,以發掘學生的優勢能力、補救其弱勢能力。
學校在寄發標準化測驗結果之前,會舉辦家長說明會,協助關心的家長明白如何解讀各項統計數字的意義,解答家長的疑問,討論有利於幫助學生學習進步的有效方法。六月中旬離開學區之前,曾和孩子一起拜訪學校諮商師,請教他對於孩子未來生涯發展的建議。他歸納了幾位任課教師對於孩子的評語和標準化成就測驗的結果,給予孩子大大的讚美和鼓勵!他肯定孩子在數學和科學方面具有優於一般水準的表現,在音樂和美術方面的學習成果相當令人驚艷,語文方面雖受限於英語字彙表達而較為弱勢,但相信只要孩子持續用心認真學習,必定會有所突破。學校諮商師真誠且相當專業的言語說明,著實讓我們感動!這些鼓勵和肯定如同一道溫暖明亮的光,相信會成為照亮孩子生涯發展旅程的明燈!
不過,這些尊重每位學生個別差異、強化自我管理能力、落實適性教育的理念做法,似乎都離台灣教育體系非常遙遠,或者可望而不可及。許多教育工作者仍然堅持學生應該要有適應環境的生存能力,學校安排好的常態編班和統一課程,學生最好照單全收,盡量不要凸顯個別差異,以免衍生教學和管理上的難題。許多教育人員並不真的相信學習環境可以為學生量身打造,以致適性教育或輔導僅止於完成各項心理測驗、填寫生涯輔導手冊裡的各類表格,然後升學進路最好勾選全部符合,以免影響學生未來的升學比序。「適性安置」彷彿只是美麗而虛幻的海市蜃樓。
其實,在現今不減升學壓力和挫折的教育環境下,仍然堅持讓孩子就讀公立學校,是因為我們並沒有放棄對十二年國教「引導多元適性發展」目標的憧憬。這兩三年間,看到公立國中最大的改變,是從獨尊學科成就表現轉而重視多元化的學習活動。無論市政府或學校均致力於結合多元智能理論觀點,辦理多元學習領域、各式各樣的學習和競賽活動,促使潛能各異的學生有機會得以在傳統學科之外找到各自發揮所長的空間。無論是體育、美術、音樂、數理、科技、語文等,有更多數量的學生可以因其充分發揮長才的成就表現,而榮獲獎項、受到公開表揚、獲得師長和同儕的鼓勵與肯定。這樣親身感受的成功經驗,喚起高度愉悅的成就滿足感;和同儕共同合作學習的見賢思齊,也帶來強而有力的社會增強效應,從而大大提升學生對於自己完成活動目標的「自我效能感」。事實上,社會認知生涯理論給我們的啟示就是,當學生對於自己從事某項活動的能力更具信心時,更能興趣盎然樂在其中,甚至不畏任何艱難險阻,百折不撓全力以赴。終能有機會獲致優異的成就表現,成為再次增強自我效能感的能量活水。我期待孩子能有機會身體力行,應驗這樣的自我預言。
暑假期間,學校舉辦了幾個梯次的科技創作活動,有機器人、機關王、手擲機等,寓教於樂的學習經驗讓孩子玩得不亦樂乎,埋下未來生涯發展的種子,還認識了幾位志同道合的夥伴,決定一起攜手再度挑戰科展競賽。同時,孩子也有機會參加學校的音樂團隊,延續其對於音樂的熱愛,都讓孩子對未來國中生涯充滿期待!非常感謝這些具有前瞻視野和創新精神的教育工作者,體認到教育的多元可能性,積極運用嶄新且多元的學習媒介,為學生創造更豐富有趣的學習經驗,讓學生從動手操作過程中,轉化成對現在和未來生活真正有用的知識;並從多元化的探索活動中發現自己的潛能,以達成自我實現和全人發展的目標。
—
本文刊登於第12期學會電子報